塑封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有效期多久,医疗器械标准目录 第一部分通用技术领域 -ag真人官方入口

苗坤旺离型膜

医疗器械是指医学领域内所使用的各种器械,包括用于临床诊断治疗的各种器械、医学试验和临床检验的各种器材。

使用后的器械污染严重,许多器械带有血迹、脓迹、干燥的排泄物和分泌物,若清洗不彻底会给灭菌带来困难甚至造成灭菌失败。国内有调查证明,一些已经灭菌处理的器械上仍存在一些潜血阳性,特别是带有齿、缝隙、细孔和关节的器械比较难清洗,容易造成清洗不彻底现象。医疗器械上污染的蛋白性有机物清洗不彻底,对微生物具有保护作用,容易造成灭菌失败。造成器械清洗不彻底的原因主要是对清洗不够重视、刷洗不够仔细,难洗的部位被忽略和遗漏,所用洗涤剂或清洗方法不当等。

根据现代预防医学观点,污染医疗器械的处理程序应该是消毒、清洗、干燥、灭菌,这样更有利于减少医护人员医院内职业感染,保护环境不受污染,更符合卫生学要求。为了便于科学合理处理污染医疗器械,应该对现代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技术及其应用与进展,医疗器械形状结构、材料分类等对消毒灭菌处理的特别要求有比较好的了解。

医疗器械分类

对医疗器械进行分类是为正确进行清洗,科学合理地选用消毒灭菌方法,确保消毒灭菌效果。

(一)按危险程度分类 1.高度危险物品即关键性物品 (1)是指那些在临床医疗中要穿入皮肤和黏膜或接触人体无菌组织和体液或接触新生儿和免疫功能极度低下者的物品。 (2)主要包括各种外科器械,穿刺器械(注射器、穿刺针、针灸针等),输血输液器具,无菌内窥镜(腹腔镜、关节镜、羊水镜及其它窥镜的活检钳),各种体内导管(心导管、静脉导管、各种造影导管、内脏引流管),体内植入物(人工器官、植入药物等),心肺氧合机,手术隔离衣帽,无菌巾单,外科手套,icu病房用品和新生儿用品等。 (3)高度危险物品必须进行灭菌处理。

2.中度危险物品即半关键物品 (1)是指那些只接触人体完整的皮肤黏膜的物品。 (2)主要包括普通内窥镜(胃镜、肠镜、气管镜、尿道镜及其它接触体腔的内镜),呼吸麻醉装置,膜透析器,婴儿隔离服,婴儿孵育箱,口腔诊具,体温计等 (3)中度危险物品必须进行严格消毒,按现代消毒学观点,应该用热力消毒方法或高效化学消毒剂进行消毒。

3.低度危险物品即非关键性物品 (1)是指那些不直接接触病人或只接触病人正常皮肤的物品。 (2)主要包括诊疗设备,床具卧具,病房家具,室内环境表面,听诊器,诊锤,氧气面罩,湿化器管道等。 (3)低度危险品以清洁为主,只有在已经污染或可疑污染的情况下才需要消毒处理。消毒可根据情况使用含氯清洗消毒剂,不宜在医院环境中大量使用低效消毒剂,以免使环境中产生耐消毒剂菌株。

(二)按器械构造分类 1.表面光滑的器械 这类器械以光滑表面为主,体积大,如各种拉钩、大型骨科器械、刀柄刀片、仪器表面等,这类器械比较容易清洗消毒。

2.带有关节和钩纹的器械 很多外科器械都带有关节、沟、钩、槽状结构,如剪刀、血管钳、持针器、骨钳和牙钳、开合器、镊子等。这类器械的关节处、沟纹处的污染物清洗消毒比较困难,必须仔细刷洗干净,消毒灭菌时必须将关节打开。

3.带有窄缝隙、细孔或盲管的器械 临床有许多特殊器械,带有很窄的缝隙或细孔和管道,如注射器、各种注射针头和穿刺针、吸引器管、探察器、细纤维窥镜等。这些器械不仅清洗困难、容易藏污纳垢,而且消毒灭菌因子难以穿透,往往造成消毒灭菌失败,应给予特别关注。

(三)按材料性质分类 不同性质的材料制作的医疗器械对消毒灭菌处理有特殊的选择性和要求。 1.金属类器械 外科器械绝大部分由金属材料作成,钢铁材料居多,铜铝制品为少数,个别特种器械用到金银等。金属器械对灭菌因子的适应性比较广,它们耐高温、耐高压、耐辐射,但多数怕腐蚀,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应予注意。

2.玻璃陶瓷制品 在医疗器材家族中,有不少为玻璃陶瓷制品,注射器、输液器和输血器、检验器材等。玻璃陶瓷器材多数耐高温,耐辐射,耐氧化、耐酸碱,容易清洗和消毒;大多数对灭菌因子适应性比较广,容易灭菌;但它们易碎,很薄的玻璃器材不耐压力。

3.高分子材料制品 现代医疗器材及仪器零部件多为化学高分子合成材料制成,如橡胶、硅胶、乳胶制品,塑料和尼龙制品等。高分子材料制品主要有各种导管、纤维管、输血输液胶管、吸引管、外科手套、呼吸麻醉软管、透析软管以及人工器官等。它们大多耐辐射、耐腐蚀、耐酸碱,但不耐高温,清洗比较困难,无理想的灭菌方法。要求在彻底清洗的条件下,选择低温灭菌方法进行灭菌处理。

4.其他类型 医疗用品中尚有棉织品、纸制品(被污染文件书籍、包装材料等)、一些特殊用品(电极、电刀、电焊、电线等),它们的共同的特点是怕湿、不耐高温,不适宜用高温灭菌和化学消毒剂浸泡。它们的灭菌往往采用福尔马林或环氧乙烷熏蒸、微波消毒、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技术等方法。

消毒与清洗方法

(一)清洗消毒用品

清洗剂或洗涤剂 医疗用品清洗所使用的清洗剂种类主要有表面活性剂,复合生物酶清洗剂,去污型消毒剂。 (1)表面活性剂类型(洗衣粉、软肥皂、液体洗涤剂等) 表面活性剂去污作用的原理有润湿作用可促进干燥污染物的软化、乳化作用促进蛋白质和脂类物质溶解分散、分散作用促进颗粒性物质粉碎、泡沫作用可吸附污物颗粒、增溶作用促进有机物质溶解。

(2)复合生物酶清洗剂(包括粉剂和液体制剂) 复合生物酶含有蛋白溶解酶、脂肪溶解酶以及淀粉水解酶等与表面活性剂组成;酶具有催化特性其催化效率比普通催化剂高1013倍;酶作用选择性强,每种酶只能水解特定的有机物质;酶活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温度、ph值、重金属离子、酶抑制剂、酶激活剂等。

(3)去污消毒剂 具有去污能力的消毒剂巧妙地把去污与杀菌能力结合起来,集杀菌与去污于一身,将消毒与清洗一步完成;消毒剂中的洗涤剂把干燥黏附在器械表面的污染溶解于水中更有利于杀菌,极大地提高了污染物品处理的方便性。具有去污能力的消毒剂国内市场主要有各种品牌的84消毒液,氯化磷酸钠为主要成分的消毒剂。

2.清洗技术 (1)手工清洗技术 各种结构复杂的器械,如管状物品、有孔物品、带缝隙或有齿有槽等物品需要进行手工刷洗技术;某基层单位不具备机器清洗条件,所有器械都需要手工清洗。配合手工清洗的用品主要有各种适合的刷洗工具和洗涤剂。手工清洗过程一般包括冷水清洗、洗涤剂清洗、漂洗、加强热水清洗消毒。

(2)机器清洗技术 除必须进行手工清洗的器械之外所有物品都适合机器清洗。目前医疗机构采用的清洗机根据不同对象选择机器类型,如普通医疗器械选择超声清洗机和医疗器械自动清洗机,内镜有专用清洗消毒机、麻醉管道和呼吸机管道专用清洗消毒机等。

清洗效果检测

目前对于医疗器械清洗效果检测尚无规范统一的方法和检测指标。国内医疗机构在清洗效果检测中使用目测法、隐血试验法、细菌总数检测法、鲎试验法等。目测法只能观察到器械上明显污迹或锈斑等,过于粗造。隐血试验,灵敏性较低。细菌计数法检测,不能全部表达清洁程度,操作复杂,出结果慢。鲎试验法耗时长,成本高,适用范围窄。嘉峪检测网提醒您近年来,国外推出atp(三磷酸腺苷)生物发光(bioluminescence)技术,来检测清洗后器械上残留细菌和蛋白质。

(一)隐血试验 在试纸上滴2滴联苯胺染液,然后擦拭清洗过的器械,于2min后观察结果。试纸呈紫色反应即为隐血试验阳性;使用后立即冲洗的器械,隐血试验阳性率应小于5%。

(二)细菌总数检测法 将各种清洗后器械用适当采样液洗涤清洗后的器械,或用涂抹法采样器械特殊部位,制备成采样液。然后对不同采样液体标本进行活菌计数培养,检测采样单元细菌总数。

(三)atp生物发光法 1 、原理 atp生物荧光法测定原理是利用荧光素酶在镁离子、atp、氧参与下,催化荧光素氧化脱羧,产生激活态的氧化荧光素,并放出光子,产生560nm的荧光。在裂解液的作用下,细菌裂解后释放的atp参与上述酶促反应,用荧光检测仪可定量测定发光值,从而获知atp的含量,进而反映细菌含量。

2 、检测含菌液体标本中细菌总数 取含菌悬液50μl加入到无菌离心管中,然后加入50μl裂解液,混匀后室温下放置10s,再加入400μl荧光素酶,迅速混匀后用荧光光度计测定其相对光单位值(rlu)。以相对光单位值作为活菌数参考值。

3 、检测清洗后械器上存活菌 将定量采样液置于适当的采样容器内,把清洗后的器械置于其中进行充分洗脱。取50μl洗脱液加入到无菌离心管中,然后加入50μl裂解液,混匀后室温下放置10s后,加入400μl荧光素酶,迅速混匀,用荧光光度计测定其rlu。

(四)清洗洁净度客观标准 1、目测法判定标准 清洗后器械晾干后,目测器械表面无任何肉眼可见污迹,光洁无瑕疵,判定为合格,记录﹙﹣﹚减号;清洗后的器械上肉眼可见斑点,但不明显,记录为﹙﹢﹚号;清洗后器械上可见数处斑点,记录为﹙ ﹚号;清洗后器械上可见明显污迹,依据多少记录为(+++~++++)号。 2、隐血试验判定标准。 3、清洗后器械上残留菌数允许标准(1)外科器械清洗后残留活菌数应<500cfu/件;(2)内镜清洗后残留活菌数≤20cfu/件。 4、内毒素允许标准。

医疗器械清洗中存在的问题

(一)使用后器械处理不当 对污染有血液、脓液、体液、分泌物等的医疗器械没有能立即用水冲洗,使得污染物干固在器械上,给清洗带来困难。使用中沾染有上述污染物的器械用后应立即用水冲洗干净,当时不能冲洗应在2h内处理。

(二)先消毒后清洗带来的影响 带血器械用高于90℃热力消毒或用醛类消毒剂进行消毒,会造成蛋白凝固,使得污染物黏附的更牢固,给清洗带来困难。这些问题往往发生在手工清洗过程中,使用自动清洗机进行清洗,消毒与清洗在一个连续过程中,可以克服这些问题。

(三)清洗剂选择使用不当 使用后的医疗用品上污染有无机物,应选用酸性洗涤剂清洗;污染有机物质,选择碱性洗涤剂;污染有机物且器械结构复杂,应选择生物酶洗涤剂。清洗剂使用中的问题主要是: ①酶洗剂配制后反复使用多次,这不仅会使清洗作用降低,还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②洗涤剂用量不足或浓度过低,会导致清洗能力下降; ③酶洗时温度控制不当影响酶洗效果,酶洗剂在水温低于30℃条件下不能完全激活酶活性,水温高于50℃会使酶失去部分活性并随温度升高酶活性损失增加,直到完全消失。

(四)清洗方法不规范 医疗器械清洗不仅要考虑污染情况,还要考虑器械的性能、结构、材质等因素。不能认为只要有自动清洗机就完全不用手工刷洗,也不能认为酶洗剂就是万能。嘉峪检测网提醒您,有少数清洗操作人员把有关节的器械处于闭合状态就投入机器清洗;还有带管腔的器械与其他器械混到一起投入清洗机内,医疗器械检测这些操作都不符合规范要求。

影响医疗器械清洗效果的因素

(一)器械结构复杂性 有些器械带有齿、缝隙、细孔和关节或长管,比较难清洗。对于此类器械清洗时必须尽可能折卸,采用手工仔细刷洗。

(二)物品性质 在医疗用品中,依据其材料性质对清洗因素耐受性不同。有耐清洗、耐腐蚀器械,有怕腐蚀器械;有耐酸碱器械,也有不耐酸碱的器械。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清洗方法和洗涤剂。

(三)污物的性质 外科器械上污染有血迹、脓迹、排泄物和分泌物,污染微生物数量大;污染特别严重的器械应占少部分。大量医疗用品都属于一般性污染,不需要特别处理。对于污染特别严重的物品,在选择清洗方法和洗涤剂方面要给予特别关注。

(四)物品上有机物变干 使用后医疗物品上污染的有机物质没有及时用水冲洗,干固在物品表面甚至在管腔内,清洗时很难将有机物彻底去除。

(五)清洗的方法 对于不同污染医疗用品,选择清洗方法不当,会影响清洗效果。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手工清洗,机械清洗,超声清洗等;选择合适的工具和科学选择洗涤剂。

(六)生物膜的存在的影响 绿脓肝菌、大肠肝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可粘附于物体表面形成生物膜-以及不同种类细菌的混合群体,不仅可阻挡理化因子,也可影响清洗作用。 生物膜可在水池、水管和一些医疗器材(透镜、导尿管、中心静脉导管)中形成而不易清除。用有效的消毒剂、洗涤剂或酶洗剂等加机械力进行清洗,可有效清除生物膜性物质。

为进一步提高《微生物组实验手册》稿件质量,本项目新增大众评审环节。文章在通过同行评审后,采用公众号推送方式分享全文,任何人均可在线提交修改意见。公众号格式显示略有问题,建议电脑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下载pdf审稿。在线文档(https://kdocs.cn/l/cl8rrqhil)大众评审页面登记姓名、单位和行号索引的修改建议。修改意见的征集截止时间为推文发布后的72小时,文章将会结合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进一步修改后获得doi在线发表,同时根据贡献程度列为审稿人或致谢。感谢广大同行提出宝贵意见。

无菌小鼠肠道粪菌移植

gut microbes transplantation of germ-free mice

杨雨婷1,#,蒋先洪2,#,贺中明3,#,张天阳1,#, 商海涛1, *,魏泓1, 2, *

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无菌动物研究平台,广州;2,3第三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实验动物学教研室,重庆

*通讯作者邮箱:weihong63528@163.com;shanght@mail.sysu.edu.cn

#共同第一作者/同等贡献

摘要:将单菌、多菌或菌群移植到无菌小鼠体内,可通过小鼠模型直接研究细菌和表型的因果关系,是研究、筛选、评价细菌体内功能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将人的粪便经处理后移植到无菌小鼠,即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 ,可通过小鼠模型直接研究肠道菌群和人类健康或疾病的因果关系,是人体微生物组和疾病微生物组研究的重要方法。这里,我们详细描述如何进行细菌样品采集、处理、移植、评价,从而实现无菌小鼠肠道细菌移植的整个过程和技术方法。

关键词:无菌小鼠,粪菌移植(fmt) ,人源化菌群小鼠

研究背景

近年来微生物组的研究颠覆了人们对许多疾病的认知,已经证实肿瘤、消化、精神、代谢、心血管等多种疾病均与肠道菌群变化密切相关。无菌动物是指利用现有方法检测不到一切活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从出生开始,无菌动物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均生活在与外界完全隔离的无菌环境中,其体内和体表不含有任何的微生物。其绝对无菌的微生物背景使其成为人体微生物组研究的理想模式动物和核心技术工具。无菌动物可以为疾病微生物组及靶标的预防、诊断、治疗和转化医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支撑条件。将菌株或菌群移植到无菌动物体内可以研究、筛选、评价、鉴定微生物功能,是应用无菌动物研究微生物功能及作用机制的重要手段和实验方法。

原理

微生物样品经过处理后,通过灌胃的方法,将微生物由小鼠口腔直接注入到小鼠胃中,使其在小鼠肠道定植,从而实现无菌小鼠肠道微生物移植,研究微生物在无菌小鼠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等。

材料与试剂

1.15ml离心管(thermo scientific nunc,catalog number:339650)

2.1.5ml离心管(thermo scientific nunc,catalog number:32195455321)

3.2ml冻存管(corning, catalog number:430488)

4.网滤筛(绿若筛网制品厂,catalog number:0565)

5.粪便采集器 (上海鼎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atalog number:dyc-524)

6.磷酸盐缓冲盐(碧云天生物技术公司,beyotime,catalog number:c0221a)

7.氯化钠溶液(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catalog number:b14200853444)

8.哥伦比亚cna血琼脂平板(9cm)(青岛海博生物,catalog number:hbpm0153)

9.纱布

10.无菌甘油 (millipore sigma, catalog number:g7893)

11.液氮

12.封口膜 (parafilm,catalog number:p7793-1ea)

13.1ml无菌注射器(上海康德莱企业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catalog number:60017031)

14.8和10号小鼠灌胃针

15.过氧乙酸 (山东瑞泰奇洗涤消毒技术有限公司,瑞泰奇过氧乙酸)

16.辐照灭菌托盘天平

仪器设备

1.-80℃超低温冰箱(赛默飞世尔科技 (苏州),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catalog number:902gp-ults)

2.涡旋仪 (stuart scientific, stuart scientific shakers, catalog number:z648531)

3.离心机 (microyn,labnique, catalog number:mt-spinplus-6)

4.实验室匀浆机 (yl/友联仪器, catalog number:fsh-2a)

5.洁净工作台 (苏净安泰空气技术有限公司,airtech,catalog number:bcm-1000a)

6.高温高压灭菌器 (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动物专用型灭菌器,catalog number:bist-a-d910-d-b)

7.恒温水浴箱 (天津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catalog number:dk-98-ii)

8.紫外分光光度计(thermo fisher,catalog number:genesys180)

9.微生物培养箱 (thermo fisher,catalog number:imh180)

实验步骤

一、样本采集和处理

1.人粪便样本

1.1粪便样本收集

1)用无菌粪便采集器或其他无菌器皿收集病人或健康人新鲜的粪便样本,无菌采样勺取中间段粪便1-2勺于采集器中(约3-5g/管)密封,并进行标记,样本量根据具体实验方案和动物数量自行调整 (动物单只用量为200mg/只/次)。

2)对于无需分装的粪便样本迅速放入液氮速冻或-80℃超低温冰箱中保存。

3)若在无液氮或-80℃超低温冰箱情况下,将粪便样本放置于冰盒内,并在2小时内运输至相关实验室进行冻存。

4)对于需要混合或分装的粪便样本,在洁净工作台内进行操作,用无菌牙签或粪便取样器截取粪便中段里部 (外部容易污染) ,将粪便样本分装至灭菌冻存管中,每管约1-2g,约黄豆大小,或按照试验需求量进行分装。分装完成的粪便样本迅速放入液氮速冻或-80℃超低温冰箱中保存。

2.1粪便样本保存

1)直接保存在-80℃超低温冰箱中,建议保存时间为3-6个月。

2)在粪便样本中加入20%无菌甘油,保存在-80℃超低温冰箱中,建议保存时间为1年。

3.1粪便悬液的制备

1)将冻存的粪便样本放至于37.5℃的恒温水浴锅中解冻十分钟。

2)开启洁净工作台,紫外灯灭菌30分钟。开启洁净工作台风机15分钟。

3)离心管、纱布、网滤筛、烧杯等物品经高温高压灭菌后置于洁净工作台。

4)将新鲜粪便或提前冷冻的粪便样品重新悬浮在无菌的磷酸盐缓冲盐水 (pbs) 5% (w/v) 或无菌氯化钠溶液 (0.9%) 中,稀释比例均为200mg粪便稀释成2ml体积并将粪便搅匀至无明显大颗粒。

5)用200目无菌网滤筛过滤以除去粪便中的大颗粒,然后将滤液依次通过400目和800目无菌网滤筛以除去未消化的食物和较小的颗粒物质。

6)将通过800目或1000目网滤筛所得滤液收集在无菌离心管中。

7)通过涡旋5分钟得到重悬液。

8)将重悬液以600×g 离心5分钟去除不溶物(图1)。

图1:粪便悬液的制备。a:200mg小鼠粪便样本。b:样本用2ml无菌氯化钠溶液 (0.9%) 稀释。c:涡旋5分钟得到重悬液。d:离心后得到沉淀和上清液。e:保留上清液,去除沉淀。

9)立即将离心所得粪便悬液按照无菌传递要求传入隔离器内,对无菌小鼠进行粪菌移植。未使用的粪便悬液在洁净工作台内进行分装并冻存。

注:5)-7)为可选步骤,主要用于粪便中含有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等大颗粒较多的特殊粪便悬液制备。

4.1粪便悬液分装保存

1)开启洁净工作台,紫外灯灭菌30分钟。开启洁净工作台风机15分钟。

2)将离心后的试管以及无菌1.5ml离心管外包装用酒精擦拭消毒后放入洁净工作台。

3)在粪便悬液中加入10%无菌甘油,用封口膜将离心管密封后可在-80℃超低温冰箱中冷冻保存1-8周。

2.动物粪便样本

参照人粪便样本。但猪、猴、牛、马、大熊猫等动物粪便样本易含有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等大颗粒,一般需要5)-7)步骤。

3.细菌样本

3.1 根据细菌的不同特性,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在特定温度和培养条件下进行细菌培养。冻存的菌液样本置37.5℃复苏10分钟后使用;菌冻干粉加入对应培养基后,置37.5℃复苏10分钟后使用。

3.2 一般细菌在培养后的8-10h达到对数期,用移液枪从对数生长期培养物中吸取1ml菌液于分光光度计样品池中,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od600值(optical density)并确定菌液浓度。当od600≈1时,菌液浓度约108-109cfu/ml。细菌原液以6000×g 离心5分钟后,去除上清液并将沉淀重悬于无菌pbs中制成约108-109cfu/ml细菌悬液。将该稀释菌液样本分装于灭菌离心管内密封,按照无菌传递要求将该样品传递进入隔离器内对动物进行灌胃。

3.3 取新鲜菌液或复苏后的菌液样本进行微生物灌胃移植 (微生物的肠道定植受粪便采取方法、处理温度、空气暴露时间等影响较大,所以菌量只是影响定植的一个环节,一般不进行严格要求) ,每周灌胃移植2次,一般菌群的定植周期约为一周,单菌或特殊致病菌的定植周期为2-4周。可依据spf级小鼠预实验结果调整灌胃剂量和周期。

3.4 粪菌移植前和粪菌移植后7天分别收集新鲜小鼠粪便样品并称重。将200mg新鲜粪便样本溶于2ml无菌pbs中形成原液。原液涡旋5分钟,对于涡旋不能分解的样品再用匀浆机匀浆至无明显大颗粒。用无菌pbs (或脑心浸液肉汤培养基) 进行连续稀释,取1ml原液用9ml无菌pbs稀释制成一级稀释液,取1ml一级稀释液用9ml无菌pbs稀释形成二级稀释液,重复此步骤3-5次得到逐级稀释液,并将逐级稀释液分别接种在选择性培养基上培养18-24h后观察生长情况,以确定每克粪便中细菌的浓度。菌群移植7天后菌群定植情况见图2,单菌移植7天后单菌定植情况见图3。

图2:菌群移植前后小鼠粪便样本培养情况。a:粪菌移植前将无菌小鼠粪便接种在哥伦比亚血平皿上,培养24h后无菌落生长。b:菌群移植7天后,小鼠粪便原液在哥伦比亚血平皿上培养24h后的菌落生长情况。c:10倍稀释液在哥伦比亚血平皿上培养24h后的菌落生长情况。d:100倍稀释液在哥伦比亚血平皿上培养24h后的菌落生长情况。

图3:单菌移植前后小鼠粪便样本培养情况。a:单菌移植前将无菌小鼠粪便样本接种在哥伦比亚血平皿上,培养24h后无菌落生长。b:单菌移植7天后,小鼠粪便10倍稀释液在哥伦比亚血平皿上培养24h后的菌落生长情况。c:100倍稀释液在哥伦比亚血平皿上培养24h后的菌落生长情况。d:10000倍稀释液在哥伦比亚血平皿上培养24h后的菌落生长情况。

二、无菌小鼠灌胃

1.按照物品无菌传递要求,将密封装有菌液样品的离心管传递进入隔离器内。

2.提前将8号或10号小鼠灌胃针和1ml注射器经高温高压灭菌后,按照物品无菌传递要求传入无菌隔离器内。

3.用1ml注射器吸取菌液,将灌胃针与注射器相匹配,详细操作见视频1。

4.打开笼盖,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提起小鼠尾巴中部,并将小鼠放置在笼盖上。

5.称量小鼠体重,根据小鼠体重进行灌胃,灌胃量约为10μl/g。以每只无菌小鼠体重平均20g为例,小鼠灌胃的体积约200μl,菌量约2×107-2×108cfu。每次使用仅打开一次,未用完丢弃。

6.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第一、二指节抓住无菌小鼠耳后的颈部皮肤将其拎起,用无名指和小指夹其背部皮肤和尾部将其固定,同时应防止动物窒息。使其头、颈和身体呈直线。

7.灌胃针头从动物嘴角进入,压住舌头,抵住上颚,轻轻向内推进,进入食管后会有刺空感。

8.将灌胃针沿咽后壁慢慢插入食道,回抽注射器无空气逆流方可注入菌液。

9.观察动物的反应,如无过度挣扎,可尝试推注,如阻力较小可推注所有药物,如阻力过大或动物反应剧烈,呼吸受阻,可缓解后再进行灌胃操作。

10.松开动物,观察动物呼吸,如无呼吸异常,可确定灌胃成功。

11.为提高微生物移植效果,可用等量菌液对小鼠下腹部和背部皮肤进行涂抹(以皮肤被毛浸湿为准),小鼠可通过自身或相互舔舐摄取菌群;对于未断奶仔鼠的微生物移植,可在母鼠乳头部位涂抹菌液。

注:样本量根据具体实验方案和动物数量自行调整(200mg粪便/只/次) 。常规菌群移植实验一周内灌胃2-3次(致病菌除外) 可完成定植,仔鼠由于灌胃量较少,可灌胃3-5次完成定植。

视频1:无菌小鼠灌胃操作。

三、细菌定植检测(可选)

1.无菌小鼠灌胃成功一周后取粪便样本并留样进行16s rrna测序或pcr检测。

2.将1ml ep管高压灭菌后传入隔离器内。

3.粪便采集:双手进入隔离器后,固定小鼠,使其双手抓住笼盖,将其尾部提起,用手指轻轻按压小鼠下腹部,刺激小鼠排便,粪便样本放入对应编号的ep管中。

4.将ep管接口处使用封口胶封口后按照无菌传递物品要求,将其传出隔离器。

5.将装有样本的ep管立即至于-80℃保存。建议保存时间在3-6个月。

6.粪便样本和原始菌液同时进行16s rrna测序或pcr检测,评估细菌定植情况。pcr分析,v3区或v6区多样性分析相似度达95%以上即定植成功。

溶液配方

无菌处理说明:

1.灌胃针、1.5ml离心管、15ml离心管、纱布、滤筛等物品经132℃,60分钟高温高压灭菌达到无菌状态。

2.物品传递时所需3%过氧乙酸配制液:

2.1原液配制:将过氧乙酸a液和b液按1:1体积混合,在室温下静置24小时。

2.2工作液配制:取原液用灭菌水(纯水经132℃,60分钟高温高压灭菌) 稀释4倍,制成为过氧乙酸3%的稀释液。

致谢

感谢魏泓教授团队全体成员的建议和帮助。已发表的使用过本实验方案的部分文章如下:

1.huang, z. y., chen, j., li, b. l., zeng, b., chou c-h., zheng, x, xie, j. w., li, h., hao, y., chen, g. pei, f. x., shen, b., kraus, v. b., wei, h., zhou, x. and cheng. l. 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rom metabolically compromised human donors accelerates osteoarthritis in mice. ann rheum dis 0:1-11.

2.huang, z., chen, j., li, b., et zeng, b., chou, c. h., zheng, x., xie, j., li, h., hao, y., chen, g., pei, f., shen, b., kraus, v. b., wei, h., zhou, x. and cheng, l. (2020). 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rom metabolically compromised human donors accelerates osteoarthritis in mice. ann rheum dis 79(5): 646-656.

3.jiang, w., wang, x., zeng, b., liu, l., tardivel, a., wei, h., han, j., macdonald, h. r., tschopp, j., tian, z. and zhou r.. (2013). recognition of gut microbiota by nod2 is essential for the homeostasis of intestinal 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s. j exp med 210 (11): 2465-2476.

4.ren, w., wang, p., yan, j., xue, g., zhang, q., pan, f., wu, g., hu, y., guo, q., lu, a., zhang, x., zhou, r., tian, z., zeng, b., wei, h., strober, w., zhao, l. and meng, g. melatonin alleviates weanling stress in mice: involvement of intestinal microbiota. j pineal res. 2018. 64(2).

5.wong, s. h., zhao, l., zhang, x., nakatsu, g., han, j., xu, w., xiao, x., kwong, t. n. y., tsoi, h., wu, w. k. k., zeng, b., chan, f. k. l., sung, j. j. y., wei, h. and yu, j. (2017). gavage of fecal samples from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promotes intestinal carcinogenesis in germ-free and conventional mice. gastroenterology 153(6): 1621-1633.e6.

6.yao x, zhang c, xing y,. (2017). remodelling of the gut microbiota by hyperactive nlrp3 induces regulatory t cells to maintain homeostasis. nat commun 8(1): 1896.

7.zhang, q., pan, y., yan, r., zeng, b., wang, h., zhang, x., li, w., wei, h. and liu, z. (2015). commensal bacteria direct selective cargo sorting to promote symbiosis. nat immunol 16(9): 918-926

8.zhang q, pan y, zeng b, (2019) intestinal lysozyme liberates nod1 ligands from microbes to direct insulin trafficking in pancreatic beta cells. cell res 29(7): 516-532.

9.zhao, l., zhang, f., ding, x., wu, g., lam, y. y., wang, x., fu, h., xue, x., lu, c., ma, j., yu, l., xu, c., ren, z., xu, y., xu, s., shen, h., zhu, x., shi, y., shen, q., dong, w., liu, r., ling, y., zeng, y., wang, x., zhang, q., wang, j., wang, l., wu, y., zeng, b., wei, h., zhang, m., peng, y. and zhang c. (2018) gut bacteria selectively promoted by dietary fibers alleviate type 2 diabetes. science 359(6380): 1151-1156.

10.????????? zheng, p., li, y., wu, j., zhang, h., huang, y., tan, x., pan, j., duan, j., liang, w., yin, b., deng, f., perry, s. w., wong, m. l., licinio, j., wei, h., yu, g. and xie, p. (2019). perturbed microbial ecology in myasthenia gravis: evidence from the gut microbiome and fecal metabolome. adv sci (weinh) (18): 1901441.

11.zheng, p., zeng, b., liu, m., chen, j., pan, j., han, y., liu, y., cheng, k., zhou, c., wang, h., zhou, x., gui, s., perry, s. w., wong, m. l., licinio, j., wei, h. and xie, p. (2019). the gut microbiome from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modulates the glutamate-glutamine-gaba cycle and schizophrenia-relevant behaviors in mice. sci adv 5(2): eaau8317.

12.zheng p, zeng b, zhou c, zheng, x., wang, h., shen, x., li, h., jiang, q., zhao, j., meng, z. x., li, p., chen, z., wei, h. and liu, z. (2016). gut microbiome remodeling induces depressive-like behaviors through a pathway mediated by the host's metabolism. mol psychiatry 21(6): 786-96.

参考文献

1.秦川. (2007).常见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10-15.

2.bárcena, c., valdés-mas, r., mayoral, p., garabaya, c., durand, s., rodríguez, f., fernández-garcía, m. t., salazar, n., nogacka, a. m., garatachea, n., bossut, n., aprahamian, f., lucia, a., kroemer, g., freije, j. m. p., quirós, p. m. and lópez-otín, c. (2019). healthspan and lifespan extension by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into progeroid mice. nat med 25(8): 1234-1242.

3.faith, j. j., ahern, p. p., ridaura, v. k., cheng, j. and gordon, j. i. (2014). identifying gut microbe–host phenotype relationships using combinatorial communities in gnotobiotic mice. sci. transl med 6(220): 220ra11-220ra11.

4.hamilton, m. j., weingarden, a. r., sadowsky, m. j. and khoruts, a. (2012). standardized frozen preparation for transplantation of fecal microbiota for recurrentclostridium difficileinfection. am j gastroenterol suppl 107(5), 761-767.

5.hu, x., guo, j., zhao, c., jiang, p., maimai, t., yanyi, l., cao, y., fu, y., and zhang, n. (2020). the gut microbiota contribu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induced mastitis in mice. isme j14(7):1897-1910.

6.lee, s. m., donaldson, g. p., mikulski, z., boyajian, s., ley, k., and mazmanian, s. k. (2013). bacterial colonization factors control specific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gut microbiota. nature 501(7467): 426-429.

7.lin, c., wan, j., lu, y., zhang, h., chen, x., su, y., and zhu, w. (2019). active bacterial communities of pig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suspension prepared and preserved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amb express 9(1): 63.

猜你喜欢

10000 :菌群分析?宝宝与猫狗?梅毒狂想曲?提dna发nature?cell专刊?肠道指挥大脑

系列教程:微生物组入门?biostar?微生物组??宏基因组

专业技能:学术图表?高分文章?生信宝典?不可或缺的人

一文读懂:宏基因组?寄生虫益处?进化树

必备技能:提问?搜索??endnote

文献阅读?热心肠?semanticscholar?geenmedical

扩增子分析:图表解读?分析流程?统计绘图

16s功能预测???picrust??faprotax??bugbase?tax4fun

在线工具:16s预测培养基?生信绘图

科研经验:云笔记??云协作?公众号

编程模板:?shell??r?perl

生物科普:??肠道细菌?人体上的生命?生命大跃进??细胞暗战?人体奥秘??

写在后面

为鼓励读者交流、快速解决科研困难,我们建立了“宏基因组”专业讨论群,目前己有国内外5000 一线科研人员加入。参与讨论,获得专业解答,欢迎分享此文至朋友圈,并扫码加主编好友带你入群,务必备注“姓名-单位-研究方向-职称/年级”。pi请明示身份,另有海内外微生物相关pi群供大佬合作交流。技术问题寻求帮助,首先阅读《如何优雅的提问》学习解决问题思路,仍未解决群内讨论,问题不私聊,帮助同行。

学习16s扩增子、宏基因组科研思路和分析实战,关注“宏基因组”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pdf审稿,或浏览器直接访问下载链接:http://210.75.224.110/github/microbiomeprotocol/04review/210218/2003646haitaoshang939023/protocol2003646.pdf

为规范医疗器械分类,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制定本规则。

本规则用于指导制定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和确定新的医疗器械的管理类别。

目录

第一部分? 通用技术领域

一、医疗器械质量管理

二、医疗器械唯一标识(udi)

三、医疗器械包装

四、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五、医用电气设备通用要求

六、消毒灭菌通用技术

七、其他

第二部分? 专业技术领域

一、外科手术器械

二、注射器(针)、穿刺器械

三、外科植入物

四、计划生育器械

五、医用血管内导管及非血管内导管

六、口腔材料、器械和设备

七、输液、输血、采血、引流器械

八、纳米材料生物学评价

?九、辅助生殖医疗器械

十、医用增材制造技术医疗器械

十一、医用生物防护

第一部分? 通用技术领域

一、医疗器械质量管理

序号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归口单位 (一)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1 yy/t 0287-2017 医疗器械 质量管理体系 用于法规的要求 2017-01-19 2017-05-01 sac/tc221 2 yy/t 0316-2016 医疗器械 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 2016-01-26 2017-01-01 sac/tc221 3 yy/t 0595-2020 医疗器械 质量管理体系 yy/t0287-2017应用指南 2020-02-21 2020-04-01 sac/tc221 4 yy/t 0664-2020 医疗器械软件 软件生存周期过程 2020-09-27 2021-09-01 sac/tc221 5 yy/t 1406.1-2016 医疗器械软件 第1部分:yy/t0316应用于医疗器械软件的指南 2016-03-23 2017-01-01 标管中心 6 yy/t 1437-2016 医疗器械 yy/t0316应用指南 2016-01-26 2017-01-01 sac/tc221 7 yy/t 1474-2016 医疗器械 可用性工程对医疗器械的应用 2016-01-26 2017-01-01 标管中心 (二)医疗器械质量管理通用要求 8 yy/t 0466.1-2016 医疗器械 用于医疗器械标签、标记和提供信息的符号 第1部分:通用要求 2016-01-26 2017-01-01 sac/tc221 9 yy/t 0466.2-2015 医疗器械 用于医疗器械标签、标记和提供信息的符号 第2部分:符号的制订、选择和确认 2015-03-02 2016-01-01 sac/tc221 10 yy/t 0468-2015 医疗器械 质量管理 医疗器械术语系统数据结构 2015-03-02 2016-01-01 sac/tc221 11 yy/t 0869.1-2016 医疗器械 不良事件分级编码结构 第1部分:事件类型编码 2016-01-26 2017-01-01 sac/tc221 12 yy/t 0869.2-2016 医疗器械 不良事件分级编码结构 第2部分:评价编码 2016-01-26 2017-01-01 sac/tc221 (三)无菌医疗器械生产管理规范 13 gb/t 16292-2010 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的测试方法 2010-09-02 2011-02-01 国家药监局 14 gb/t 16293-2010 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浮游菌的测试方法 2010-09-02 2011-02-01 国家药监局 15 gb/t 16294-2010 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沉降菌的测试方法 2010-09-02 2011-02-01 国家药监局 16 yy/t 0033-2000 无菌医疗器具生产管理规范 2000-08-18 2000-09-15 sac/tc106

二、医疗器械唯一标识(udi)

序号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归口单位 (一)udi基础通用 17 yy/t 1630-2018 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基本要求 2018-12-20 2020-01-01 标管中心 18 yy/t 1681-2019 医疗器械唯一标识系统基础术语 2019-07-24 2020-08-01 中检院 (二)udi信息化 19 yy/t 1752-2020 医疗器械唯一标识数据库基本数据集 2020-06-30 2020-10-01 信息中心 20 yy/t 1753-2020 医疗器械唯一标识数据库填报指南 2020-06-30 2020-10-01 信息中心

三、医疗器械包装

序号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归口单位 (一)医疗器械软性包装 21 yy/t 1432-2016 通过测量热封试样的密封强度确定医疗器械软性包装材料的热封参数的试验方法 2016-01-26 2017-01-01 sac/tc106 22 yy/t 1433-2016 医疗器械软性包装材料热态密封强度 (热粘强度)试验方法 2016-01-26 2017-01-01 sac/tc106 23 yy/t 1759-2020 医疗器械软性初包装设计与评价指南 2020-09-27 2021-09-01 sac/tc106 (二)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 24 gb/t 19633.1-2015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 第1部分:材料、无菌屏障系统和包装系统的要求 2015-12-10 2016-09-01 sac/tc200 25 gb/t 19633.2-2015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 第2部分:成形、密封和装配过程的确认的要求 2015-12-10 2016-09-01 sac/tc200 26 yy/t 0698.1-2011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 第1部分:吸塑包装共挤塑料膜 要求和试验方法 2011-12-31 2013-06-01 sac/tc106 27 yy/t 0698.2-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 第2部分:灭菌包裹材料 要求和试验方法 2009-06-16 2010-12-01 sac/tc106 28 yy/t 0698.3-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 第3部分:纸袋(yy/t 0698.4所规定)、组合袋和卷材(yy/t 0698.5所规定)生产用纸 要求和试验方法 2009-06-16 2010-12-01 sac/tc106 29 yy/t 0698.4-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 第4部分:纸袋 要求和试验方法 2009-06-16 2010-12-01 sac/tc106 30 yy/t 0698.5-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 第5部分:透气材料与塑料膜组成的可密封组合袋和卷材 要求和试验方法 2009-06-16 2010-12-01 sac/tc106 31 yy/t 0698.6-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 第6部分:用于低温灭菌过程或辐射灭菌的无菌屏障系统生产用纸 要求和试验方法 2009-06-16 2010-12-01 sac/tc106 32 yy/t 0698.7-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 第7部分:环氧乙烷或辐射灭菌无菌屏障系统生产用可密封涂胶纸 要求和试验方法 2009-06-16 2010-12-01 sac/tc106 33 yy/t 0698.8-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 第8部分:蒸汽灭菌器用重复性使用灭菌容器 要求和试验方法 2009-06-16 2010-12-01 sac/tc106 34 yy/t 0698.9-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 第9部分:可密封组合袋、卷材和盖材生产用无涂胶聚烯烃非织造布材料 要求和试验方法 2009-06-16 2010-12-01 sac/tc106 35 yy/t 0698.10-2009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 第10部分:可密封组合袋、卷材和盖材生产用涂胶聚烯烃非织造布材料 要求和试验方法 2009-06-16 2010-12-01 sac/tc106 (三)无菌医疗器械包装 36 yy/t 0681.1-2018 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1部分:加速老化试验指南 2018-12-20 2020-01-01 sac/tc106 37 yy/t 0681.2-2010 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2部分:软性屏障材料的密封强度 2010-12-27 2012-06-01 sac/tc106 38 yy/t 0681.3-2010 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3部分:无约束包装抗内压破坏 2010-12-27 2012-06-01 sac/tc106 39 yy/t 0681.4-2021 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4部分:染色液穿透法测定透气包装的密封泄漏 2021-03-09 2022-04-01 sac/tc106 40 yy/t 0681.5-2010 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5部分:内压法检测粗大泄漏(气泡法) 2010-12-27 2012-06-01 sac/tc106 41 yy/t 0681.6-2011 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6部分:软包装材料上印墨和涂层抗化学性评价 2011-12-31 2013-06-01 sac/tc106 42 yy/t 0681.7-2011 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7部分:用胶带评价软包装材料上印墨或涂层附着性 2011-12-31 2013-06-01 sac/tc106 43 yy/t 0681.8-2011 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8部分:涂胶层重量的测定 2011-12-31 2013-06-01 sac/tc106 44 yy/t 0681.9-2011 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9部分:约束板内部气压法软包装密封胀破试验 2011-12-31 2013-06-01 sac/tc106 45 yy/t 0681.10-2011 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10部分:透气包装材料微生物屏障分等试验 2011-12-31 2013-06-01 sac/tc106 46 yy/t 0681.11-2014 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11部分:目力检测医用包装密封完整性 2014-06-17 2015-07-01 sac/tc106 47 yy/t 0681.12-2014 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12部分:软性屏障膜抗揉搓性 2014-06-17 2015-07-01 sac/tc106 48 yy/t 0681.13-2014 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13部分:软性屏障膜和复合膜抗慢速戳穿性 2014-06-17 2015-07-01 sac/tc106 49 yy/t 0681.14-2018 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14部分:透气包装材料湿性和干性微生物屏障试验 2018-11-07 2019-11-01 sac/tc106 50 yy/t 0681.15-2019 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15部分:运输容器和系统的性能试验 2019-10-23 2020-10-01 sac/tc106 51 yy/t 0681.16-2019 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16部分:包装系统气候应变能力试验 2019-05-31 2020-06-01 sac/tc106 52 yy/t 0681.17-2019 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17部分:透气包装材料气溶胶过滤法微生物屏障试验 2019-10-23 2020-10-01 sac/tc106 53 yy/t 0681.18-2020 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18部分:用真空衰减法无损检验包装泄漏 2020-03-31 2021-04-01 sac/tc106

四、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序号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归口单位 (一)基础通用 54 gb/t 16175-2008 医用有机硅材料生物学评价试验方法 2008-01-22 2008-09-01 sac/tc248 55 gb/t 16886.1-201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 2011-06-16 2011-12-01 sac/tc248 56 gb/t 16886.2-201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2部分:动物福利要求 2011-12-30 2012-05-01 sac/tc248 57 gb/t 16886.3-2019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3部分:遗传毒性、致癌性和生殖毒性试验 2019-06-04 2020-01-01 sac/tc248 58 gb/t 16886.4-200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4部分:与血液相互作用试验选择 2003-03-05 2003-08-01 sac/tc248 59 gb/t 16886.5-201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5部分: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2017-12-29 2018-07-01 sac/tc248 60 gb/t 16886.6-2015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6部分:植入后局部反应试验 2015-12-10 2017-04-01 sac/tc248 61 gb/t 16886.7-2015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7部分: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 2015-12-10 2017-01-01 sac/tc248 62 gb/t 16886.9-201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9部分:潜在降解产物的定性和定量框架 2017-12-29 2018-07-01 sac/tc248 63 gb/t 16886.10-201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0部分:刺激与皮肤致敏试验 2017-12-29 2018-07-01 sac/tc248 64 gb/t 16886.11-201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1部分:全身毒性试验 2011-12-30 2012-05-01 sac/tc248 65 gb/t 16886.12-201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2部分:样品制备与参照材料 2017-12-29 2018-07-01 sac/tc248 66 gb/t 16886.13-201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3部分:聚合物医疗器械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 2017-12-29 2018-07-01 sac/tc248 67 gb/t 16886.14-200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4部分:陶瓷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 2003-03-05 2003-08-01 sac/tc248 68 gb/t 16886.15-200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5部分:金属与合金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 2003-03-05 2003-08-01 sac/tc248 69 gb/t 16886.16-2013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6部分:降解产物与可沥滤物毒代动力学研究设计 2013-12-17 2014-08-01 sac/tc248 70 gb/t 16886.17-2005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7部分:可沥滤物允许限量的建立 2005-11-04 2006-04-01 sac/tc248 71 gb/t 16886.18-201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8部分:材料化学表征 2011-12-30 2012-05-01 sac/tc248 72 gb/t 16886.19-201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9部分:材料物理化学、形态学和表面特性表征 2011-12-30 2012-05-01 sac/tc248 73 gb/t 16886.20-2015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20部分:医疗器械免疫毒理学试验原则和方法 2015-12-10 2017-01-01 sac/tc248 74 yy/t 1512-201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风险管理过程中生物学评价的实施指南 2017-07-17 2018-07-01 sac/tc248 (二)遗传毒性 75 yy/t 0870.1-2013 医疗器械遗传毒性试验 第1部分:细菌回复突变试验 2013-10-21 2014-10-01 sac/tc248 76 yy/t 0870.2-2019 医疗器械遗传毒性试验 第2部分: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2019-05-31 2020-06-01 sac/tc248 77 yy/t 0870.3-2019 医疗器械遗传毒性试验 第3部分:用小鼠淋巴瘤细胞进行的tk基因突变试验 2019-07-24 2020-08-01 sac/tc248 78 yy/t 0870.4-2014 医疗器械遗传毒性试验 第4部分:哺乳动物骨髓红细胞微核试验 2014-06-17 2015-07-01 sac/tc248 79 yy/t 0870.5-2014 医疗器械遗传毒性试验 第5部分:哺乳动物骨髓染色体畸变试验 2014-06-17 2015-07-01 sac/tc248 80 yy/t 0870.6-2019 医疗器械遗传毒性试验 第6部分:体外哺乳动物细胞微核试验 2019-07-24 2020-08-01 sac/tc248 (三)生殖和发育毒性 81 yy/t 1292.1-2015 医疗器械生殖和发育毒性试验 第1部分:筛选试验 2015-03-02 2016-01-01 sac/tc248 82 yy/t 1292.2-2015 医疗器械生殖和发育毒性试验 第2部分:胚胎发育毒性试验 2015-03-02 2016-01-01 sac/tc248 83 yy/t 1292.3-2016 医疗器械生殖和发育毒性试验 第3部分:一代生殖毒性试验 2016-01-26 2017-01-01 sac/tc248 84 yy/t 1292.4-2017 医疗器械生殖和发育毒性试验第4部分:两代生殖毒性试验 2017-02-28 2018-01-01 sac/tc248 (四)补体激活 85 yy/t 0878.1-2013 医疗器械补体激活试验 第1部分:血清全补体激活 2013-10-21 2014-10-01 sac/tc248 86 yy/t 0878.2-2015 医疗器械补体激活试验 第2部分:血清旁路途径补体激活 2015-03-02 2016-01-01 sac/tc248 87 yy/t 0878.3-2019 医疗器械补体激活试验 第3部分:补体激活产物(c3a和sc5b-9)的测定 2019-07-24 2020-08-01 sac/tc248 (五)致敏 88 yy/t 0879.1-2013 医疗器械致敏反应试验 第1部分:小鼠局部淋巴结试验(llna)放射性同位素掺入法 2013-10-21 2014-10-01 sac/tc248 89 yy/t 0879.2-2015 医疗器械致敏反应试验 第2部分:小鼠局部淋巴结试验(llna) brdu-elisa法 2015-03-02 2016-01-01 sac/tc248 (六)免疫原性评价 90 yy/t 1465.1-2016 医疗器械免疫原性评价方法 第1部分:体外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2016-01-26 2017-01-01 sac/tc248 91 yy/t 1465.2-2016 医疗器械免疫原性评价方法 第2部分: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成分测定 elisa法 2016-01-26 2017-01-01 sac/tc248 92 yy/t 1465.3-2016 医疗器械免疫原性评价方法 第3部分:空斑形成细胞测定 琼脂固相法 2016-07-29 2017-06-01 sac/tc248 93 yy/t 1465.4-2017 医疗器械免疫原性评价方法 第4部分: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试验半体内法 2017-03-28 2018-04-01 sac/tc248 4 yy/t 1465.5-2016 医疗器械免疫原性评价方法 第5部分:用m86抗体测定动物源性医疗器械中α-gal抗原清除率 2016-07-29 2017-06-01 sac/tc248 95 yy/t 1465.6-2019 医疗器械免疫原性评价方法 第6部分: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动物脾脏淋巴细胞亚群 2019-07-24 2020-08-01 sac/tc248 96 yy/t 1465.7-2021 医疗器械免疫原性评价方法 第7部分: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技术 2021-03-09 2022-04-01 sac/tc248 (七)降解 97 yy/t 0511-2009 多孔生物陶瓷体内降解和成骨性能评价试验方法 2009-12-30 2011-06-01 sac/tc248 98 yy/t 1775.1-2021 可吸收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部分:可吸收植入物指南 2021-03-09 2022-04-01 sac/tc248 (八)临床前动物研究和临床研究 99 yy/t 1754.1-2020 医疗器械临床前动物研究 第1部分:总则 2020-09-27 2021-09-01 sac/tc248 100 yy/t 1754.2-2020 医疗器械临床前动物研究 第2部分:诱导糖尿病大鼠皮肤损伤模型 2020-09-27 2021-09-01 sac/tc248 101 yy/t 0297-1997 医疗器械临床调查 1997-08-27 1998-01-01 sac/tc248 (九)微生物控制 102 yy/t 0615.1-2007 标示“无菌”医疗器械的要求 第1部分: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要求 2007-07-02 2008-03-01 山东中心 103 yy/t 0615.2-2007 标示“无菌”医疗器械的要求 第2部分:无菌加工医疗器械的要求 2007-07-02 2008-03-01 山东中心 104 yy/t 0618-2017 医疗器械细菌内毒素试验方法常规监控与跳批检验 2017-02-28 2018-01-01 sac/tc248 (十)动物源性医疗器械 105 yy/t 0771.1-2020 动物源医疗器械 第1部分:风险管理应用 2020-03-31 2021-04-01 sac/tc248 106 yy/t 0771.2-2020 动物源医疗器械 第2部分:来源、收集与处置的控制 2020-03-31 2021-04-01 sac/tc248 107 yy/t 0771.3-2009 动物源医疗器械 第3部分:病毒和传播性海绵状脑病(tse)因子去除与灭活的确认 2009-12-30 2011-06-01 sac/tc248 108 yy/t 0771.4-2015 动物源医疗器械 第4部分:传播性海绵状脑病(tse)因子的去除和/或灭活及其过程确认分析的原则 2015-03-02 2016-01-01 sac/tc248 109 yy 0970-2013 含动物源材料的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的灭菌液体灭菌剂灭菌的确认与常规控制 2013-10-21 2014-10-01 sac/tc248 (十一)其他 110 yy/t 1500-2016 医疗器械热原试验 单核细胞激活试验 人全血elisa法 2016-07-29 2017-06-01 sac/tc248 111 yy/t 1649.1-2019 医疗器械与血小板相互作用试验 第1部分:体外血小板计数法 2019-05-31 2020-06-01 sac/tc248 112 yy/t 1649.2-2019 医疗器械与血小板相互作用试验 第2部分:体外血小板激活产物(β-tg、pf4和txb2)的测定 2019-10-23 2020-10-01 sac/tc248 113 yy/t 1651.1-2019 医疗器械溶血试验 第1部分:材料介导的溶血试验 2019-05-31 2020-06-01 sac/tc248 114 yy/t 1670.1-2019 医疗器械神经毒性评价 第1部分:评价潜在神经毒性的试验选择指南 2019-07-24 2020-08-01 sac/tc248 115 yy/t 1770.1-2021 医疗器械血栓形成试验 第1部分:犬体内血栓形成试验 2021-03-09 2022-04-01 sac/tc248

五、医用电气设备通用要求

序号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归口单位 116 gb 9706.1-2020 医用电气设备 第1部分: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的通用要求 2020-04-09 2023-05-01 sac/tc10 117 gb/t 14710-2009 医用电器环境要求及试验方法 2009-11-15 2010-05-01 sac/tc10 118 gb 9706.103-2020 医用电气设备 第1-3部分: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的通用要求 并列标准:诊断x射线设备的辐射防护 2020-12-24 2023-05-01 国家药监局 119 yy 9706.102-2021 医用电气设备 第1-2部分: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的通用要求 并列标准:电磁兼容 要求和试验 2021-03-09 2023-05-01 sac/tc10 120 yy 9706.108-2021 医用电气设备 第1-8部分: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的通用要求 并列标准:通用要求,医用电气设备和医用电气系统中报警系统的测试和指南 2021-03-09 2023-05-01 sac/tc10 121 yy 9706.111-2021 医用电气设备 第1-11部分: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的通用要求 并列标准:在家庭护理环境中使用的医用电气设备和医用电气系统的要求 2021-03-09 2023-05-01 sac/tc10 122 yy 9706.112-2021 医用电气设备 第1-12部分: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的通用要求 并列标准:预期在紧急医疗服务环境中使用的医用电气设备和医用电气系统的要求 2021-03-09 2023-05-01 sac/tc10? 123 yy/t 9706.106-2021 医用电气设备 第1-6部分: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的通用要求 并列标准:可用性 2021-03-09 2023-05-01 sac/tc10 124 yy/t 9706.110-2021 医用电气设备 第1-10部分: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的通用要求 并列标准:生理闭环控制器开发要求 2021-03-09 2023-05-01 sac/tc10 125 yy 1057-2016 医用脚踏开关通用技术条件 2016-01-26 2018-01-01 sac/tc10/sc5 126 yy/t 0841-2011 医用电气设备 医用电气设备周期性测试和修理后测试 2011-12-31 2013-06-01 sac/tc10 127 yy/t 1643-2018 远程医用影像设备的功能性和兼容性检验方法 2018-12-20 2020-01-01 sac/tc10 128 yy/t 1686-2020 采用机器人技术的医用电气设备 分类 2020-02-21 2021-06-01 sac/tc10 129 yy/t 1738-2020 医用电气设备能耗测量方法 2020-09-27 2021-09-01 sac/tc10

六、消毒灭菌通用技术

序号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归口单位 (一)术语、通用方法 130 gb/t 19971-2015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术语 2015-12-10 2016-09-01 sac/tc200 131 yy/t 0802-2020 医疗器械的灭菌 制造商提供的处理可重复灭菌医疗器械的信息 2020-06-30 2021-12-01 sac/tc200 132 yy/t 1478-2016 可重复使用医疗器械消毒灭菌的追溯信息 2016-07-29 2017-06-01 sac/tc200 133 yy/t 1623-2018 可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灭菌过程有效性的试验方法 2018-09-21 2019-09-26 sac/tc200 134 yy/t 1737-2020 医疗器械生物负载控制水平的分析方法 2020-09-27 2021-09-01 sac/tc200 (二)最终灭菌 135 gb 18278.1-2015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湿热 第1部分:医疗器械灭菌过程的开发、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 2015-12-10 2017-01-01 sac/tc200 136 gb 18279.1-2015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环氧乙烷? 第1部分:医疗器械灭菌过程的开发、确认和常规控制的要求 2015-12-10 2017-01-01 sac/tc200 137 gb 18280.1-2015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辐射 第1部分:医疗器械灭菌过程的开发、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 2015-12-31 2017-07-01 sac/tc200 138 gb 18280.2-2015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辐射 第2部分:建立灭菌剂量 2015-12-31 2017-07-01 sac/tc200 139 gb/t 18279.2-2015 医疗保健产品的灭菌? 环氧乙烷 第2部分:gb 18279.1应用指南 2015-12-10 2017-07-01 sac/tc200 140 gb/t 18280.3-2015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辐射 第3部分:剂量测量指南 2015-12-31 2018-01-01 sac/tc200 141 gb/t 19974-2018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灭菌因子的特性及医疗器械灭菌过程的开发、确认和常规控制的通用要求 2018-05-14 2019-06-01 sac/tc200 142 yy 0602-2007 测量、控制和试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使用热空气或热惰性气体处理医用材料及供试验室用的干热灭菌器的特殊要求 2007-01-31 2008-02-01 sac/tc200 143 yy/t 0884-2013 适用于辐射灭菌的医疗保健产品的材料评价 2013-10-21 2014-10-01 sac/tc200 144 yy/t 1263-2015 适用于干热灭菌的医疗器械的材料评价 2015-03-02 2016-01-01 sac/tc200 145 yy/t 1264-2015 适用于臭氧灭菌的医疗器械的材料评价 2015-03-02 2016-01-01 sac/tc200 146 yy/t 1265-2015 适用于湿热灭菌的医疗器械的材料评价 2015-03-02 2016-01-01 sac/tc200 147 yy/t 1266-2015 适用于过氧化氢灭菌的医疗器械的材料评价 2015-03-02 2016-01-01 sac/tc200 148 yy/t 1267-2015 适用于环氧乙烷灭菌的医疗器械的材料评价 2015-03-02 2016-01-01 sac/tc200 149 yy/t 1268-2015 环氧乙烷灭菌的产品追加和过程等效 2015-03-02 2016-01-01 sac/tc200 150 yy/t 1276-2016 医疗器械干热灭菌过程的开发、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 2016-03-23 2017-01-01 sac/tc200 151 yy/t 1302.1-2015 环氧乙烷灭菌的物理和微生物性能要求 第1部分:物理要求 2015-03-02 2016-01-01 sac/tc200 152 yy/t 1302.2-2015 环氧乙烷灭菌的物理和微生物性能要求 第2部分:微生物要求 2015-03-02 2016-01-01 sac/tc200 153 yy/t 1402-2016 医疗器械蒸汽灭菌过程挑战装置适用性的测试方法 2016-03-23 2017-01-01 sac/tc200 154 yy/t 1403-2017 环氧乙烷分包灭菌的要求 2017-03-28 2018-04-01 sac/tc200 155 yy/t 1463-2016 医疗器械灭菌确认 选择微生物挑战和染菌部位的指南 2016-01-26 2017-01-01 sac/tc200 156 yy/t 1464-2016 医疗器械灭菌 低温蒸汽甲醛灭菌过程的开发、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 2016-01-26 2017-01-01 sac/tc200 157 yy/t 1544-2017 环氧乙烷灭菌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保障要求 2017-05-02 2018-04-01 sac/tc200 158 yy/t 1600-2018 医疗器械湿热灭菌的产品族和过程类别 2018-01-19 2019-01-01 sac/tc200 159 yy/t 1607-2018 医疗器械辐射灭菌 剂量设定的方法 2018-06-26 2019-07-01 sac/tc200 160 yy/t 1608-2018 医疗器械辐射灭菌 验证剂量实验和灭菌剂量审核的抽样方法 2018-06-26 2019-07-01 sac/tc200 161 yy/t 1612-2018 医用灭菌蒸汽质量的测试方法 2018-09-28 2019-10-01 sac/tc200 162 yy/t 1613-2018 医疗器械辐照灭菌过程特征及控制要求 2018-09-28 2019-10-01 sac/tc200 163 yy/t 1733-2020 医疗器械辐射灭菌 辐照装置剂量分布测试指南 2020-09-27 2022-06-01 sac/tc200 (三)无菌加工 164 yy/t 0567.1-2013 医疗保健产品无菌加工 第1部分:通用要求 2013-10-21 2014-10-01 sac/tc200 165 yy/t 0567.2-2021 医疗保健产品的无菌加工 第2部分:除菌过滤 2021-03-09 2022-04-01 sac/tc200 166 yy/t 0567.3-2011 医疗保健产品的无菌加工 第3部分:冻干法 2011-12-31 2013-06-01 sac/tc200 167 yy/t 0567.4-2011 医疗保健产品的无菌加工 第4部分:在线清洗技术 2011-12-31 2013-06-01 sac/tc200 168 yy/t 0567.5-2011 医疗保健产品的无菌加工 第5部分:在线灭菌 2011-12-31 2013-06-01 sac/tc200 169 yy/t 0567.6-2011 医疗保健产品的无菌加工 第6部分:隔离器系统 2011-12-31 2013-06-01 sac/tc200 170 yy/t 0567.7-2016 医疗保健产品的无菌加工 第7部分:医疗器械及组合型产品的替代加工 2016-07-29 2017-06-01 sac/tc200 (四)微生物学方法 171 gb/t 19973.1-2015 医疗器械的灭菌 微生物学方法? 第1部分:产品上微生物总数的测定 2015-12-10 2016-09-01 sac/tc200 172 gb/t 19973.2-2018 医疗器械的灭菌 微生物学方法 第2部分:用于灭菌过程的定义、确认和维护的无菌试验 2018-03-15 2019-04-01 sac/tc200 173 yy/t 1479-2016 薄膜过滤器的无菌试验方法 2016-07-29 2017-06-01 sac/tc200 (五)指示物 174 gb 18281.1-2015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生物指示物 第1部分:通则 2015-12-10 2017-01-01 sac/tc200 175 gb 18281.2-2015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生物指示物 第2部分:环氧乙烷灭菌用生物指示物 2015-12-10 2017-01-01 sac/tc200 176 gb 18281.3-2015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生物指示物 第3部分:湿热灭菌用生物指示物 2015-12-10 2017-01-01 sac/tc200 177 gb 18281.4-2015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生物指示物 第4部分:干热灭菌用生物指示物 2015-12-10 2017-01-01 sac/tc200 178 gb 18281.5-2015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生物指示物 第5部分:低温蒸汽甲醛灭菌用生物指示物 2015-12-10 2017-01-01 sac/tc200 179 gb 18282.1-2015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化学指示物 第1部分:通则 2015-12-10 2017-01-01 sac/tc200 180 gb 18282.3-2009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化学指示物 第3部分:用于bd类蒸汽渗透测试的二类指示物系统 2009-11-15 2010-12-01 sac/tc200 181 gb 18282.4-2009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化学指示物 第4部分:用于替代性bd类蒸汽渗透测试的二类指示物 2009-11-15 2010-12-01 sac/tc200 182 gb 18282.5-2015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化学指示物 第5部分:用于bd类空气排除测试的二类指示物 2015-12-10 2017-01-01 sac/tc200 183 gb/t 19972-2018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生物指示物 选择、使用和结果判断指南 2018-03-15 2018-10-01 sac/tc200 184 gb/t 24628-2009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生物与化学指示物 测试设备 2009-11-15 2010-05-01 sac/tc200 185 gb/t 32310-2015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化学指示物 选择、使用和结果判断指南 2015-12-10 2016-09-01 sac/tc200

七、其他

序号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归口单位 (一)医疗器械标准制定和选用原则要求 186 yy/t 0467-2016 医疗器械 保障医疗器械安全和性能公认基本原则的标准选用指南 2016-01-26 2017-01-01 sac/tc221 187 yy/t 1000.1-2005 医疗器械行业标准的制定 第1部分:阶段划分、代码和程序 2005-07-18 2006-06-01 山东中心 188 yy/t 1000.2-2005 医疗器械行业标准的制定 第2部分:工作指南 2005-07-18 2006-06-01 山东中心 189 yy/t 91051-1999 医疗器械行业标准体系表 1999-01-01 2013-06-27 国家药监局 190 yy/t 1473-2016 医疗器械标准化工作指南 涉及安全要求的标准制定 2016-01-26 2017-01-01 sac/tc221 (二)医用高分子制品 191 yy/t 0313-2014 医用高分子产品包装和制造商提供信息的要求标准 2014-06-17 2015-07-01 sac/tc106 192 yy/t 0586-2016 医用高分子制品x射线不透性试验方法 2016-01-26 2017-01-01 sac/tc106 193 yy/t 1119-2008 医用高分子制品术语 2008-10-17 2010-01-01 山东中心

文章九游会ag官方网站的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苗坤旺离型膜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pplausebadlaugh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网站地图